幼小衔接|致大班家长的一封信
致大班幼儿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这是2012年首次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以来第3次将主题聚焦在“幼小衔接”,相信作为大班孩子的家长,这一定也是您目前最关心的话题。虽然从孩子入园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了系统而完备的“幼小衔接”准备,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即将到来之际,不论是孩子还是您,都是既期待又紧张。
那么对于即将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我们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哪些关键素质?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对于进入小学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应,家长又该怎样有效帮助孩子解决?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小问题来帮助家长朋友们一起探寻解决办法,助力幼小衔接。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以下问题吧
1.入学前,孩子需要上幼小衔接班吗?
A.要上,要不学习跟不上
不建议这样做。首先,国家“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所以您的孩子上的幼小衔接班很有可能是没有办学资质的,在安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都无法得到保证;其次,幼小衔接班多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为主,但在完整的幼小衔接过程中,孩子需要在身心、社会、生活、学习四个方面做好准备和适应,而知识的储备仅仅是学习准备中的一部分,仅靠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孩子的幼小衔接准备就会有很大部分的缺失,这种入学准备“窄化”,很容易导致孩子入学后不适应,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以小学化的方式提前学习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尤其是生日月份小的孩子,其身、心、脑的发育不足以支撑小学化的学习方式,很多孩子即使看起来会做题了,也大多是机械训练的结果,而并非真正的理解,所以很多孩子在后续学习中无法举一反三地将知识贯通理解。学前幼儿的知识积累主要依靠的是生活中的感性经验积累,有的孩子入学以后,出现认识字却读不懂题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缺乏生活经验积累的后果。抢先学习小学课本内容是牺牲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机会换来的提前储备,这样也许孩子会在刚入学时的短暂时期显示出优势,但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却容易后劲不足。
B.不要上,坚持上完幼儿园三年!
是的!幼儿园的三年不仅仅是找个地方看护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接受系统科学的学前教育,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幼小衔接也不仅仅是大班的事情,而是贯穿于学前三年教育全过程的。一些关键素质的培养不能急,更急不得。所以完整的上完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并能尽快适应小学最有利的选择。
2.孩子对于上小学表现得很焦虑,不想上学,怎么办?
A. 鼓励他别怕,你是大孩子了
B.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孩子的确需要鼓励,但更重要的是倾听了解孩子焦虑的原因。首先家长尽量不要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担心,要相信孩子能行;其次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焦虑的原因,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B.带他参观小学,准备物品,了解上小学的趣事
很好,培养孩子向往上学的意识。可以带孩子到学校周围熟悉环境,看一看学校的建筑和操场,直观感受他将要开始新生活的场所,熟悉环境的过程也会一定程度缓解幼儿的焦虑。如不能实地参观小学,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搜索小学环境的照片、给孩子介绍上学路线等方式,使孩子对学校不感到陌生。在物品准备方面,准备书包、文具、水壶等,让孩子充分参与并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建立起“我是一名小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还可以找已经入学的哥哥姐姐讲一讲上学的趣事,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3.当孩子吃饭挑食,您担心孩子吃不饱怎么办?
A.不爱吃就不吃,饿了就能吃了
这样的做法不可取。严厉的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孩子错误的饮食习惯,不喜欢的食物依然会排斥。这对孩子的身体及心理适应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B.介绍食物的营养,培养均衡的饮食习惯
从习惯入手非常好!家长可以借助膳食金字塔,生动形象地让孩子了解自己成长的营养需求,以及营养不均衡的危害。平时鼓励引导孩子不挑食,在家吃饭时,每餐都让孩子尝试一点他不喜欢的食物,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坚持并让孩子逐渐适应。
4.担心孩子想不起来主动喝水,怎么办?
A.倒好水,提醒他来喝
不建议家长这样做。家长一味地提醒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养成饮水的习惯,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依赖家人的照顾,若进入小学后没有成人的提醒,就会导致孩子一整天都不饮水。家长更应该让孩子了解饮水的重要性和主动饮水的必要性。
B.锻炼主动饮水,逐渐养成习惯
这是一个好办法。您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他喜欢的水壶,这样,既可以增加他对饮水的兴趣,也让他提前适应自己的物品。水壶不易过大,可以根据孩子每天的饮水量来选择。同时告诉孩子饮水的好处,建议孩子饮水时一次不要喝太多,少量多次饮水,逐渐让孩子养成主动饮水习惯。
5.担心孩子不敢独立去卫生间,怎么办?
A.平时多锻炼他独立如厕
这样做还不够全面。如果您的孩子是因为不会使用蹲便、不会擦屁股而不敢在学校去卫生间,那么您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是因为环境不适应、不懂得安排时间、不敢跟老师请假等原因,还是需要先了解情况再有针对性的解决。
B.了解原因,适时鼓励并培养习惯
您是个懂孩子的家长。孩子不敢去厕所的原因有很多。对于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家长需要多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能力;对于害怕上课迟到的孩子,家长要告诉孩子,下课要先解决如厕问题再去玩。此外,要让孩子了解憋尿、憋便对身体的危害,告诉孩子随身携带纸巾、如厕要关好门、便后冲水洗手等,这些都是孩子需要了解的如厕习惯。
6.孩子在家总是乱放东西,担心上学不会整理自己的课桌和书包,怎么办?
A. 时常提醒他整理好
B. 只靠提醒还不能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学会分类整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除了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常有孩子上学后丢失各种东西,这些都与孩子日常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B.给孩子专属的收纳空间,邀请孩子参与日常家务劳动
这是个好办法,坚持一定会有变化。有时孩子乱放物品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收纳空间,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收纳,因此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专属的收纳空间,跟孩子一起将物品分类,固定位置收纳,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整理能力及做事的条理性,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逐渐提升劳动意识和集体意识,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更有利于孩子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更快速地融入班级生活。
7.当孩子与伙伴发生纠纷时,怎么办?
A.给孩子建议,帮孩子解决
家长包办代替,不利于孩子成长。孩子之间的沟通交往是小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纠纷也时有发生。如果家长不仅给予意见还亲自出面解决,会使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当与他人产生矛盾,孩子又无法自己解决时,就会生出焦虑、恐惧、无助、愤怒等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在校生活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B.给孩子建议,让他自己解决
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采纳。大班的孩子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他们在独自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会逐渐掌握界限和尺度,懂得人际交往的方式。学会使用沟通、协商等方式进行化解,最终在彼此的协商、沟通中解决大部分问题。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掌握这种能力,进入小学后,他们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也会更加顺利。
8.孩子看电视玩iPad等没有节制,规定时间到了还想玩,不满足就发脾气或哭闹不止,怎么办?
A.坚持立场,超时就惩罚
不建议这样做。坚持规则很重要,但孩子的情绪也不能忽视。家长过分强硬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可以在时间快到前先提醒孩子,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同时最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B.一起规划时间,培养时间观念
这个办法很科学。看电视或玩iPad前可以提前与孩子商定好时间,说明规则,如果孩子非常想要继续看,那么家长可以灵活掌握,与孩子商定再看十分钟,但是与孩子说明,今天多看了十分钟,那么下次就要少看十分钟,以此建立孩子的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进入小学后,很多事情都有严格规定和时间限制,家长可以提前与孩子沟通,说明哪些时间是绝对不可以推迟或者改变的,还可以一起商定出发去上学的时间、规划放学后放松的时间等等,共同做好计划。
9.家里准备了很多图书,但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A.给孩子布置阅读任务,每天必须完成
不建议这样做。当阅读变成一种任务,就失去了意义。让孩子阅读不感兴趣的图书,不仅不能帮助幼儿养成阅读习惯,反而会让阅读变成一种负担,幼儿更加排斥读书。
B.创造阅读氛围,与孩子共读
亲子共读是个好方法。因为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有了家长的熏陶,耳濡目染下孩子也更容易坚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讨论故事情节,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抓住孩子学习符号、文字的敏感期,拓展孩子的识字量。孩子升入小学后,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孩子各学科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10. 孩子对一些自然事物、科学现象、人文科学、社会现象等都非常感兴趣,经常会向家长提出各种问题,这时您会:
A.耐心告诉孩子答案
这样做很好,但还可以做得更好。幼儿时期是孩子的文化敏感期,他们通常表现出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成人能有耐心解答固然是好的,但这样会容易使孩子错失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实观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独立思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孩子留下一些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B.培养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这样做很有必要。遇到问题通过科学的途径寻找答案,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您要支持孩子持续的探究行为,为孩子提供科学的解决办法,保证充足的时间、丰富的材料支持孩子持续、深入进行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有需要,可以带孩子去名胜古迹、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所寻找答案,了解文化的同时也能激发孩子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幼儿园的话】
亲爱的家长朋友,孩子迈入小学,除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积极促进孩子对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和作息时间的适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只有全面健康发展,才能顺利适应新的生活。
“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只有科学的家园、家校配合,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坚持科学衔接,多鼓励、多陪伴,帮助孩子顺利迈过入学那道“坎”。
用户登录